摘要:时间、精力、制度成本,又算谁的;相关监管部门难道自己不感到危机来得更
本文为“杠杆游戏”(ID:ZhangYinyin0903)公号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。另,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(包括ID)和作者,谢谢
撰文| 张银银
继12日击穿成本后,12月13日万科A股价再跌,已经彻彻底底跌破恒大的平均持股成本23.35元。
与此同时,12月13日,中国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指出,要全面落实“保险业姓保、保监会姓监”要求,并提出要严肃法纪。
按照项主席的表态,险资要做长期资金提供者 而非短期炒作者。努力做资本市场的友好投资人,绝不能让保险机构成为众皆侧目的野蛮人,也不能让保险资金成为资本市场的“泥石流”。甚至他还说,约谈不行就吊销牌照。
壹|不独恒大系,前海业绩也是浮盈实亏
如此严厉的表态,市场怕是又有血雨腥风。如果万科A股价这样下去,恒大系如何解套万科将成为个严肃问题。
按照上周高盛高华房地产分析师王逸先生的报告,其重申了万科A的卖出评级,并给出的万科A 未来12个月目标价为16.5元,意味着该股可能从当前价位下跌35%。王石先生也表态说,万科A已经沦为庄股。
比恒大更早对万科发起进攻的前海人寿,账面虽然浮盈,实际也是巨亏。
某著名财经媒体就分析称:前海人寿财报显示,2016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63亿元,投资收益为129亿元,但若剔除对万科的投资收益入账的约80亿元浮盈,公司会转成巨亏。
2016年上半年,前海人寿的投资收益为129亿元,但如果扣除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增量共473亿元,其投资收益为-344亿元。
恒大系和宝能系的问题在于,其投资资金成本较高,不是万能险就是其他高杠杆资金,而且通过银行渠道一再加杠杆。也就是说,短期内无法取得回报,要么无路可退,投资散户一起承担;要么,就必须进一步加杠杆,继续提高成本。
可以理解,前海人寿要考虑其保险及其他资管产品投资者的感受,还要应付监管部门对其偿付能力的监督。所以,必须这样并表。
如今,万能险被暂停,万科A股价下探,格力局面也不好说,宝能系账面上的浮盈,未来也将成疑问。即便宝能系安全落地,解禁期即将到来,那么抛售的万科A的后果可能就是自己上岸,恒大更惨!
对了,保监会要求险资要做长期投资者,这是卖还是不卖?
贰|万科格力危局成本谁掏?
恒大系真的会更惨吗?实际上,恒大系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万科股价,所有相关投资都受到证监会、保监会监管收紧的影响。也就是说,最坏的结果甚至可能是连环危机。
你可以说,宝能、恒大系有今天是咎由自取。在资本市场上,谁不承担一些风险。
道理没错,但董小姐、王石先生也未必就能笑到最后,格力和万科经此折腾,也受创伤。至于监管部门期待的金融稳定、证券市场平稳,一定就能实现么?
资本市场贸然去杠杆,和房地产去杠杆一样,后果可能不堪设想。类似情况我们又不是没经历过。2015年股灾的记忆还历历在目,不同只在于那时是“全民加杠杆”,现在宝能系、恒大系起码是专业机构加杠杆。他们再不济,大举吃进的万科A、格力本身也是优质企业。
而这两家优质公司的股价长期被压抑,“野蛮人”很大程度上也充当了价格发现者。对于股民、股东们来说,谁希望自己持有的企业股票长期低价,而看着一些妖股盛行?
客观来说,在此之前,无论宝能系还是恒大系,出击万科、格力,其资金来源是否“来路不正”怕是要考证。道德上和后果上,他们的行为可能真的很坏,但市场有市场的规则……此处省略。
更早之前的安邦,以及后来的前海人寿、恒大利用了“期限错配”的保险资金,也顺应了商业银行面临负债成本上升压力,和持续上升的高收益资产需求,商业银行自然愿意提供股权质押担保资金,为险资做并购用。
爆仓毕竟还没有发生,如果真的发生,谁又敢说安邦、宝能、恒大就一定违约呢?或许他们愿意,也有能力拆东墙补西墙;也或许,市场翻脸不认人,散户、银行承担最后风险。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,监管自然是必要的。
问题在于手段,在于大资产管理的混业金融背景下,穿透式监管,宏观风险管理机构本身匮乏。
从这个角度而言,监管部门除了批评和暂停万能险,还应该加快监管机制改革。我们看到的是,证监会先不满,保监会再接着出手,很微妙的感觉,你体会到了吗?两个机构都表示要维护金融秩序,要保护散户利益,要求其监管之下的市场有利于实体经济……
谁都有自己考虑,谁都有一定的博弈能力。就算最好的结果,没有谁被祭旗,万科、格力的股权大战账面上没有输家,对于宝能系、恒大系来说,其实也是亏了,时间、精力、制度成本,又算谁的呢?
而经此一役,相关监管部门难道自己不感到危机来得更快吗?
叁|资本市场去杠杆应该是有缓有急
保险系崛起是有根源的。2016年10月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49.7万亿元,相比2013年底的104万亿元,3年增长了44%;银行理财规模从2013年底的10.21万亿元,增长到2016年10月的24.6万亿元,3年增长了141%;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从2013年底的1.72万亿元到2016年10月的2.7万亿元,3年增长了57%。
和理财比,保费收入增速不算什么。先不谈这个。
即便是银行理财,市场参与和研究者陈瑛女士分析,2014年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5.2%,而2016年新兴保险机构的万能险结算利率6.5%。
市场上长期利率此前并不好,资产荒出现不奇怪。经济增速恰好又放缓,万科、格力这样的优质企业价格长期被低估,险资自然感觉时候到了。特别是今年,经历了去年的股灾,价格亟待回调,房地产如火如荼,恒大系觉得“举牌”正当时。
近来我们谈过很多,1980、1990年代,美国、日本杠杆收购狂潮中垃圾债泡沫的破灭,导致银行危机的爆发,1800多家储贷机构的破产,美国政府最终付出了1660亿美元的救助。日本日产生命保险、东邦生命保险和第一火灾保险等9家保险机构相继破产。
那么,如果说什么是我们的垃圾债,更多可能出现在各类搞不清标的、投向的理财产品中,至于万能险也算,但上文数据显示,比重不算高。
大炮打蚊子是否有必要?调整监管规则、手段,险资杠杆收购的风险,应该就可以控制下来。
然后呢? 2016年,和各类理财一样,债市杠杆风险已明显攀升,并已开始有序调控。不同杠杆风险适用于不同方式,有缓也有急。好的监管和去杠杆,最关键还需要好的监管体系。这才是重点。
期盼您在微信公号、天天快报、财新网、知乎、一点资讯、百度百家、今日头条、网易新闻、新浪财经头条、搜狐新闻、界面、UC云观、脉脉、新浪微博、分答里关注“杠杆游戏”
0
推荐